理论导学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讲话·闯新路·当先锋 -> 理论导学 -> 正文

[中国政协]理想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听听这位大学校长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2-06-14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总书记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第一,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二,学校要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第三,要培养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图/视觉中国)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必须继承红色基因。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第一,要充分加强高校校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尤其讲好党办高等教育的故事。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积累了许多领导创办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先后创办了延安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等一大批有着深厚革命文化的高等学府,它们后来都发展成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摇篮。第二,要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革命精神。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在85年的校史中,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基点始终未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面向新时代,又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办“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0届毕业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2021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智轩 摄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校建设和教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一度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观,我们需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要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实践与问题具有特殊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很多时候往往无法与西方的理论与经验匹配,中国的大学要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方能更准确地瞄准与解决中国问题。第三,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无数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以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2021年7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门前,2020届毕业生抛学士帽。当日,中国人民大学2020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举行,3700余名2020届毕业生参加,活动旨在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到校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2020届毕业生重温在校美好时光。  (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必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内核,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绵绵用功,久久用力。第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先要摆脱西方知识体系的束缚,关键在于以中国特色和时代关切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自信、自强。第二,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能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蕴含的中国智慧。第三,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自信,更体现了我们党为全人类谋进步、为全世界谋大同的坚定信仰和历史担当。

2020届毕业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2021年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智轩 摄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总书记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立足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第一,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服务人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第二,教师要努力成为有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在延安时期就汇聚了吴玉章、成仿吾等一批红色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又培养了以卫兴华、高铭暄两位“人民教育家”为代表的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要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有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第三,教师要有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要以仁爱赢得学生的爱戴,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梳理学生的自尊,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第四,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楷模精神。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与道德规范,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扎实的学识教育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榜样精神激励学生,以典范精神鼓舞学生。第五,教师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把教书育人作为具有强大责任感、使命感支撑的事业,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必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首先是“为谁培养人”,必须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目的,进而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来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据此进一步完善“怎样培养人”。第一,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该在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培养广大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第二,高校需要加强落实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于梦想,成于实干,广大青年学生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努力成为“大写的青年”。

(作者刘伟,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原文《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刊载于《中国政协》2022年第10期。)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 © 2018-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人民武装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知行F楼6层

邮编:100872      电子邮箱:xsc@ruc.edu.cn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