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我和我的祖国 -> 正文

读史读经典系列讲座之杨凤城教授导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发布日期:2019-04-17    

4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读史读经典”系列讲座之导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公教一楼1406教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凤城教授应邀对《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作了系统的导读,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

杨凤城教授首先将该书的结构概括为1个“一”与2个“三”,从宏观上梳理了本书的脉络。1个“一”,即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2个“三”,一是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史、中共自身建设史、革命建设改革史三个脉络。

接着,杨凤城教授分别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三册的标题出发,为同学们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杨凤城教授谈到,《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一册为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史。在这28年中,中国共产党在不懈探索中逐渐找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浴血斗争,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杨凤城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二册回答了中国在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的三个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二是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力大发展,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三是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就在于从物质、制度、理论等方面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初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探索结果有成功,亦有失败,虽有所创新,却未能跳出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落后的痛感并没有让共产党人灰心丧气,反而激发了改革开放后全党、全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豪情壮志。

杨凤城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及理论框架的确立。比较《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二册和第三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前提下的“雁阵”式格局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通过杨凤城教授对《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的深入浅出的解读,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党的光辉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到党领导人民夺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是中国人民大学“读史读经典”系列讲座之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厚重知识,积淀底蕴,各院系近150名同学现场聆听了讲座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 © 2018-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人民武装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知行F楼6层

邮编:100872      联系电话:010-62513855     电子邮箱:xsc@ruc.edu.cn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