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优秀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成果展示 | 徐景阳辅导员工作室

发布日期:2023-05-24    

为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辅导员工作室”项目紧密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和当前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优化创新项目的品牌建设和制度管理,支持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开展特色主题的学术研究、实践探索、研讨交流等,努力形成专业性高、实效性强的工作模式和成果,树立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基层辅导员先进骨干,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构建我校思政工作研修与案例经验分享平台。

近期,平台将陆续推出我校辅导员工作室精品项目的建设成果,推广我校第五期工作室开展学生工作专题建设的实践探索和智慧经验。

徐景阳 辅导员工作室

徐景阳辅导员工作室由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景阳主持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育人导向。工作室坚持思政铸魂,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总体目标,以“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生涯育人平台体系建设”为主题,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构建贴近师生、贴近时代、生命力强的育人新平台,打造具有人大特色和公管特点的“思政课程”。

工作室成员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既包括优秀辅导员获得者张世闯、李佳育等人组成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又吸纳部分十佳班主任、学生导师、青年教师参与,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生态。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构建一个思政课程资源组合,搭建一系列育人平台,形成一批优质项目矩阵,培养一批“五育并举”青年学生榜样,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新局面。

Part 01 工作理念

徐景阳工作室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系列重要问题,贯彻“知行合一,求是为公” 的公共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平台。横向聚焦学术育人、实践育人、体育育人、服务育人“四位一体”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纵向实施“全生涯+关键节点”思政第一议程计划。同时,工作室积极开展全场域思政阵地建设,强化学习、生活、实践“全过程”嵌入,创新学生政治品格、健全人格、健康体格“三格合一”培养方法,做到处处皆“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思政+”,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Part 02 特色亮点

(一)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全员思政队伍,构建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校友队伍的协同工作平台,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实施“全员思政”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专职辅导员定期聚焦育人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建立“产学协同、研学协同、用学协同”的实践育人新机制,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学术实践项目辅导,专业教师参与率达70%以上。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机制协同,班主任言传身教,深入学生群体,实现他育与自育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校友力量,从校内到校外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导向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育人效果。

(二)创建以“体育+思政”为平台的全场域思政教育模式

工作室构建“体育+思政”育人平台,依托体育活动,着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新要求。挖掘项目育人资源,打造体育活动平台,在各类体育运动中突出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锤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融通教学场域,拓宽课程思政“行车道”,打造思政课程组合、学术育人矩阵、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多维立体的育人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增效“高质量”第一课堂;依托校园思政元素,建设“正能量”第二课堂;丰富社会实践类型,用好“有温度”第三课堂,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全生涯成长教育

工作室实施“全生涯+关键节点”思政第一议程计划,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生涯教育,在党中央和国家重大事件等关键节点重点发力,围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涯育人使命目标,设立一揽子服务项目。“开学第一课”“专业分流介绍课”“中国式现代化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突出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一对一生涯指导、求职技能培训、创业实践和创新项目支持,强化实践增智,锤炼职业能力;“生涯反哺计划”,组织校友讲堂、校友寻访、校友招聘、校友基金等反哺活动,凸显以行生慧,践行生涯使命。

Part 03 建设成果

(一)开发思政课程组合,凝聚育人合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徐景阳工作室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贯穿思政课堂,开设兼具学科特色和学术特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系列讲座,围绕世界观与方法论、生态环境治理、干部队伍建设、市场监管治理、人民共同富裕等话题共开展5期课程,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科学地理解新命题、新征程和新蓝图。工作室围绕“体育育人”培养方向,将思政教育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以“体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为题,开发体育思政课程,从爱国主义、意志品质、知行合一、行为规范等方面深刻讲述体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将体育运动与自身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工作室开创“5+X”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日常服务、职业规划、心理关爱5个教育服务板块,同时开办“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聚焦主题主线,注重参与全覆盖,切实提升入校教育的价值引领实效。

(二)形成学术育人矩阵,学做一体、知行合一,激发专业素养

公共管理学院自2017年起主办的“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已成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科最有影响力的本科生案例比赛,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200余所高校、2800余支队伍、1.4万余人参与。从“乡村振兴治理”到“基层放权赋能”,从“城市规划更新”到“医保惠民改革”,大赛以实践为导向,以案例为形式,聚焦社会现实、扎根中国大地,吸引广大学子投身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实践,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国家社会治理贡献学科智慧。以此为核心,学院形成了包括“远见杯”学术作品比赛、“悦读·思享”特色读书活动、公共管理类院校研究生联盟学术交流等品牌项目在内的学术育人矩阵,集名家荐书、读书沙龙、文化讲座、经典对谈、外出实践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打造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育人矩阵。

(三)实践育人体系,发挥学科优势,扎根祖国大地探讨社会问题

工作室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建设,打造本科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实岗锻炼计划、“读懂中国·地方治理前沿调研”、“F-LEAD未来领袖”计划,“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教研一体化。深化双重指导制,建立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强化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有效引导,完善“教辅结合”的工作模式。学院目前共有30余个本科实践基地和一个实岗锻炼平台,2022年启动本科生社会实践项目——“读懂中国·地方治理前沿大调研”,选择新时代地方治理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的突出成效和典型案例为调研对象,围绕“两山理论”“枫桥经验”“遵义精神”“城市大脑”等地方治理的重要议题,形成了共计11余万字的报告。

(四)创建体育活动实践平台,以体育人,提倡“增强体魄,为国效力”

工作室协调整合现有体育资源,打造了一组体育活动实践平台,通过“兴趣小组+组合赛事”的形式,广泛开展线下群体运动,组建阶梯式体育兴趣小组,倡导资源下沉。工作室组织举办“师生运动季”活动,吸引百余名学生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运动氛围。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与赛事的举办,学院吸引凝聚了一群体育运动积极分子,全面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根本上转变“不想动、懒得动”的理念,真正实现了“乐”在体育。引导学生感悟“不畏艰难、坚守奋斗、永攀高峰”的体育精神,同时内化团队意识、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和科学意识等体育精神内核,实现“悟”在体育。引导每位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基本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运动与健康、运动与快乐、运动与幸福生活的正向链接,初步培育运动习惯。

(五)培养一批“五育并举”青年学生榜样,同向同学,以优促优,培育典型

在辅导员工作室各项育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青年学生榜样,他们或是在生活与学习中践行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合作、规则与拼搏的要义,或是胸怀家国情怀,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立志扎根基层。从绿茵场到绿色军营,3名曾在足球赛场上挥洒汗水、磨炼意志的小伙子,坚定了投身国防的信念,分别于2019年、2020年参军入伍。怀揣着赛场上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曾参与学校各大体育赛事的多名本科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广泛涉猎,在学术、实践各方面表现突出,斩获包括学校最高荣誉吴玉章奖学金在内的多个奖项。更有大批公管学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基层治理,毕业后选择前往西部、基层就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自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围绕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学术实践等方面积极思考,深学深研,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共印刷两期《润心》杂志。此外,工作室共申报主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研究》和《媒介接触与政治参与:后疫情时代增强高校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研究》两项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内容涉及党建工作研究和宣传思想研究。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 © 2018-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人民武装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知行F楼6层

邮编:100872      电子邮箱:xsc@ruc.edu.cn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