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大辅导员们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全力以赴守护学生安全,做好校园疫情防控。聊天窗口里,是他们关怀备至的暖心问候,和严谨及时的信息统计;朋友圈里,是他们无微不至的贴心提示,和丰富多样的学习清单。他们将每一位学子的健康安全与成长发展放在心头,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依然把爱送到五湖四海。
近期,学工部将陆续推出人大辅导员的战“疫”故事,今天请一起来关注周铭、周俊、杨硕三位老师。
周铭
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本科1班班主任

防疫工作感言:医护、军人和热心的每一位普通人,都是最美的风景,最亮的星辰。他们是冲锋在最前线的战士,而我们也不会退却迷茫,一定会做好他们最安心的大后方。众志成城,我们同盼春来!
周铭是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一名党员教师,同时担任2019级英语本科1班的班主任。他积极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用心用情关爱学生,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工作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
面对突发情况,他义无反顾、冲在前线。除夕当晚十点左右,外国语学院一名与武汉人员有接触史的学生出现发热症状。校医院医生和救护车已在现场,需将该生送往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一刻都未耽搁,果断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迅速赶往学生宿舍楼。学生在医院检查期间,他始终与学生保持联系,安抚学生情绪,一同等待CT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检查结果出来后,医院排除了该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那时已是凌晨两点多。目前,该生状况良好。
面对组织安排,他作为英语系副主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疫情发生后,他及时向英语系的老师传达学校和学院的最新指示和通知要求,并积极主动关心同事,了解老师们的有关情况。同时,周铭老师负责本科生英语课程安排,根据学校“停课不停学”总体工作部署和学院相关工作要求,他协调选定了本科各年级重点课程,精心做好课程安排,保障相关教学正常进行。

周铭老师安排延期开学期间本科生英语课程
面对青年学生,他用心呵护、温暖备至。作为班主任,他结合专业课程知识,筛选并与班级同学分享权威、客观的新闻和评论,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筑起心理“防疫”堤坝,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保持密切联系,在线上详细深入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和科研写作。

与班级同学分享学习资源,鼓励、帮助同学们坚定战胜疫情的决心

在线上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和科研写作
他想对同学们说:疫情是一场卫生危机,也是一场“大战”,我们每个人都是责无旁贷的战士。我们能做的,首先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了解防疫常识,服从安排,为早日战胜疫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同时要培养公民意识,认真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危机日后重现;最后是了解危机之下社会运转的方式和需求,思考自己所学专业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周俊
新闻学院2018级新闻学硕士班班主任

防疫工作感言:在众多日夜辛苦的志愿者中,我看到一种青年人的希望和力量,让我想起了雷锋的那句老话“活着,就是为了使人过得更美好!”
2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周俊应邀牵头发起、组建五百人的志愿者团队,承接救助信息核实登记上报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了救助武汉在家隔离而未被收治的危重患者,人民日报社发起救助志愿者活动,通过全媒体渠道收集求助者信息,及时上报中央指导组。但由于求助信息过载,原有志愿者队伍工作压力较大,为了更快地施救,人大新闻学院周俊副教授2月8日应组织方邀请,牵头发起和组建人民日报外援救助志愿者团队,承接这些外溢的救助信息核实登记上报工作。
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傅中行、吴东格、毛雪、张小童和博士研究生刘文郡等积极参与一线救助工作。新闻学院逾百位学生和校友也成为志愿者预备队成员,枕戈待命,随时准备加入到救助工作中。

周俊老师通过微信招募志愿者
周俊老师通过微信发布相关志愿者活动信息后,新闻学院师生迅速转发,积极帮助招募志愿者,扩散救助通道信息。在短短三个小时内,逾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志愿者踊跃报名,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学生和校友。目前因群上限功能限制,暂时五百人在志愿者“预备队”群内,其他几百余人虽不在群内,但随时保持联络准备。
被招募的志愿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求助信息,打电话访问患者,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核实筛查求助信息,尽快登记汇总上报。
前不久,商学院湖北籍蔡同学因其外婆诊断及收治事宜向社会求助,周俊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第一时间上报情况,为学生的家人联系医疗救助。

帮助商学院学生家属联系医疗救助
志愿工作还在继续,如果您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把以下二维码转发给他们,志愿者团队会将情况直接上报有关部门,帮助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志愿者行动计划海报
杨硕
法学院辅导员
学工系统骨干计划四期成员

防疫工作感言:越是艰难越要坚持,风雨同心,必将春暖花开。
作为法学院专职辅导员、学工系统骨干计划四期成员,杨硕通过互联网,冲在了网络思政的战“疫”前线。
在疫情集中爆发初期,部分同学因一些报道所传递的负面心态而感到难过、怀疑。加入骨干计划、积累了两年半学生工作经验和新闻宣传经验的杨硕发现,此时同学们更缺乏的不是防护知识、不是疫情动态,而是鼓励,特别是来自与自己接触最多的学院给予的鼓励,这将会是一剂强心针。鉴于此,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设计的技能,将院校的重要通知、学院的叮嘱与倡议,以及对战胜疫情的决心,都以法学学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进了六张精美的海报。“同心、守序、防护、明辨、冷静、祝愿”这六个词、六张海报中,便蕴含着辅导员的殷切叮嘱。大年初二傍晚,这份在人大法学院官微中推出不足4小时的推送即收获了破万的阅读量,收获了法学院师生在朋友圈中的满屏鼓励和相互支持。

《风雨同心 春暖花开丨人大法学院 等你平安归来》微信推送
借着这一系列海报成功推出所带来的热度,杨硕及时筹划,在法学院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在学院官网开通了“人大法学院师生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专栏”。“专栏”汇聚了校院各类与法学院师生有切身关系的信息,涵盖教学学习、毕业就业、学生活动、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专栏一方面成为帮助师生快速及时了解信息的便捷渠道,一方面也成为杜绝假误消息、保持权威准确的有效平台,更成为师生感受学院温暖和关心的窗口。

人大法学院官网“师生防范新冠病毒疫情通知专栏”
除了海报与专栏,依靠人大法学院学工团队与宣传团队的无缝配合,一批传递正面舆论价值导向、能够切实反映人大法学院师生战“疫”良好风貌的网上宣传依次推出,一个系统完整的法学院线上战“疫”阵地逐渐形成,这也成为了法学院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力量。

部分人大法学院战“疫”微信推送截图
与此同时,他与法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的老师们一道,牺牲春节,结束寒假,守护着两千三百余名法学院学子的健康安全。他们每天十几个小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及时掌握了每一位学子疫情期间的动态,寻找到了在校、在鄂等有特殊需求需要帮助的同学,并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

法学院学生工作团队老师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防疫工作
网络思政是科技带给新时代辅导员们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足不能出户的战“疫”期间,网络思政的作用愈发凸显。网上聊天、线上关心问候、班级线上小组监督、团支部网上学习、社团线上活动、以及各类数据统计……这些看似基础的线上工作,其实都蕴含着关爱、帮助、甚至引领、培育等思政教育的使命。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辅导员们用真情传递大爱,以奉献诠释初心,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守护校园,守望春天。辅导员们加油!人大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