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第八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举行。贺庆棠教授为我校学生做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报告。贺庆棠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森林气象学和森林环境学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
贺教授首先从党的十七大精神着眼,引出生态文明建设,即“绿色革命”的重要意义。接着,贺教授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他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其核心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并带领同学们一起追溯了历史上生态文明发展的“三阶段 ”,从原始文明的“听天由命”到农业文明的“靠天吃饭”,再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工业文明社会弊端凸显,社会、资源、环境发展极不平衡。
而后,贺教授从哲学的角度为同学们区分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和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工业文明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重人类、轻自然,而生态文明主张“人——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经济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贺教授依次讲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六大基础,分别是生态文明的生态学基础、科学技术基础、能源基础、生态经济基础、林业基础以及生态公民基础,并一一做了深入讲解。此外,贺教授还介绍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两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他强调“森林密则文明兴,森林失则文明败”,林业基础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忽视,林业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国土安全体系,建立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些诸多因素中,人发挥着主观作用,因而公民基础更为重要,并指出生态公民是树立了环境人权意识和“责任、公平、和谐”的生态道德观,拥有世界主义理念,运用整体思维考虑本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懂得尊重自然的“绿色公民”。
最后,贺教授就建设生态文明对大学教育提出了几点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实施生态自然观教育,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念,像关心自己的身体那样关心地球的土地气候和江河湖海,强化生态责任感,树立生态道德观,将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统一起来,培养“生态平等”意识,倡导生态消费观,走绿色生态现代化之路。
随后,贺教授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大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将生态文明作为自身的文明准则,形成生态文明风尚,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实践,直接参加到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行各业的生态厂、区、园地中去,并为所学专业的绿色科技革命做出贡献。

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贺教授的专题报告,同时也是对贺教授提出期望的最好回答。本次专题报告会不仅建立了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框架,更引发了同学们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