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第九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举行。清华大学朱育和教授应邀为同学们作了题为“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解读中国模式”的精彩报告。朱育和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育和教授与大家分享了2009年从北京到深圳驾车远征的感受,惊讶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展进步的速度之快,以此来引发大家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和研讨。
首先,朱教授介绍了“中国模式”的内涵,阐述了解读“中国模式”的原因和意义。他说,“中国模式”源于针对“华盛顿共识”发表的“北京共识”,其核心内涵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大一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举国体制和一个领导核心。他从现实国情出发,既强调潜伏的社会危机,又对党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引起了热烈讨论。

接着,朱教授从“民族复兴呼唤中国共产党”、“中共四代领导人探索中国模式”两方面阐述了“中国模式”的形成。他认为,中国模式是在列强逼迫下,在民族复兴的旗帜下,由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来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是“中国模式”的奠基者;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二、三代领导核心是中国模式的捍卫者;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第四代领导核心进一步发展了“中国模式”。
而后,朱教授从民族文化、中华体制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模式”的历史渊源。他通过与美国金钱政治模式的横向比较及对民族文化、中华体制的纵向追述,论证了中国模式的可靠性、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然后,朱教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合理依据。他大胆地质疑“中国三千年专制”学说,认为这是近代西方丑化中国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的产物。他剖析了中国“民主”的含意,指出今天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民主集中,集权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合理合法性的体现。
最后,朱教授针对如何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应从中国传统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吸收养分,汲取长治久安的经验,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使“中国模式”持续发展。他相信青年学子必定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朱教授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的讲述,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报告结束后,不少同学踊跃请教,朱教授都耐心地作了详细解答。报告在同学们的掌声与不舍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