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参与第三期学生领袖培训计划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代表在首都机场迎接到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9位同学。7月31日,又是在这里,参加此次活动的中美同学挥泪告别。至此,由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国际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合作举办的第三期明德学生领袖培训计划圆满落下帷幕。在短暂的20天中,中美学生们一起参加课程学习、组织专题讨论、参访市民家庭、考察北京风貌以及赴内蒙古乌海市支教,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美好回忆。
相约北京思想交汇
在北京学习交流的第一阶段是中美学生相互了解、思想碰撞的过程。10天里,同学们聆听了3场专题讲座,进行了8次专题讨论,游览了国家博物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颐和园和居庸关长城,访问了北京市民家庭。一系列活动使中美同学们不仅加深了交流和理解,而且凝聚了共识和友谊。

7月12日,开营式在明德商学楼0202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和美国国际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总裁钱秉毅博士出席并致辞。此后,中国科技馆前馆长王渝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胡百精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分别应邀就“科技发展与人类进步”、“新媒体与文化认同”、“和平发展下的中国与世界”等热点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同学们对这些主题报告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充分体现了青年学生领袖的风采。
此外,中美学生还举行了8次专题讨论,内容涵盖“财富观与生活观念”、“领导力与志愿活动”、“不同文化中的亲情和友情的思考”等多个方面。同学们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现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各抒己见,对文化、社会和人生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在校外的社会调查环节中,同学们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访问了北京市民家庭,在一次次跨文化的交流中收获着知识和友谊。

支教内蒙传递希望
7月22日,第三期明德学生领袖一行44人抵达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西卓子山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作为教员,同学们准备了包括“北京欢迎你”、“科学大爆炸”、“口语风暴”、“开心学国学”等四大类共同课程以及涵盖各个学科的精品交流课程和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支教期间,教员们运用形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深厚的知识思想向内蒙古的孩子们传递了希望和梦想,同时也与西卓子山学校的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到达乌海的第一天下午,领袖生教员以新颖的团队熔炼活动迅速引起了当地学生们的兴趣。五天的课程,从基础的政史地物化生到开放性的“博弈论”、“身边的经济学”等课程,领袖生们带领着西卓子山学校的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畅游,为他们开启了心灵的一扇窗。同时,“Simon说”、“扮时钟”、“King Kong Shower”等素质拓展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珍惜时间、关注细节、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
最后一天,学生们纷纷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祝福。三营一位学生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道:“真舍不得老师们。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许多,老师们的开朗、和善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乌海有一群孩子一直在怀念着你们,希望你们明年再来。”
定格七月不言离伤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内蒙分别之时,教员与学生们哭成一片。教员不舍离去,因为这群孩子真挚纯朴,聪明懂事,因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汗水、播下了希望;学生不愿放手,因为教员们带来的新鲜知识让他们视野开阔,因为他们不知何时能再与亲爱的老师们见面。教员夏僡婕拥抱着她的学生们,安慰说:“别哭,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会一直与你们保持联系。你们要好好学习,老师在北京等你们!”

车子开动,学生们追着车子跑,他们喊着口号,唱着班歌,大声叫着老师们的名字,“八营精英,敢闯敢拼,花开不败,we can fly!”“刘老师,我爱您!”几位女教员掩面啜泣着,不忍再回头。路上,大家情不自禁地人大校歌、相亲相爱等歌曲,用歌声表达对这片土地和这群孩子的感动与不舍。
7月30日,明德三期全体成员安全抵达人大,傍晚便迎来了另一场离别——第三期明德学生领袖培训计划分享会暨惜别晚宴。带队老师和全体学员都上台做了简短的发言并相互赠送礼物。
学员姜日鑫说:“在明德三期活动过程中,我与美国朋友们讨论时事热点,彼此交换思想;在内蒙时我们相互照顾,亲如一家,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个夏天虽然辛苦却收获颇丰。”
20天,中美学生的友谊在朝夕相处的时光中萌发,在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沉淀,在欢笑与泪水中绘出每个人心中最美最难忘的风景。
至此,第三期明德学生领袖培训计划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圆满完成,这批同学还将于2012年7月赴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