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读史读经典”项目“两岸学子读史知行计划”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16-01-25    

2016年1月18日至24日,作为我校“读史读经典”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联合举办的“两岸学子读史知行计划”在北京顺利举行。该活动以“鉴古知今·述往思来”为研习宗旨,以“两岸共读一本书”为主要研习方式,以史学经典阅读为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研讨、参观调研、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海峡两岸的青年学子在共同的文化血脉中增进友谊、共同成长。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辅仁大学的20余名师生及史学经典研读社的志愿者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开营式大合影

“两岸学子读史知行计划”自2015年11月开始筹办,中国人民大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处与史学经典研读社的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为期一周的活动日程。通过这些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学员在学术研讨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在参观实践中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北京历史的文化底蕴。

1月19日与21日下午,是精品读书沙龙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夏明方教授与姜萌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乡土中国》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沙龙。在沙龙中,学员代表汇报了阅读体会,其他学员也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两位教授的现场点评,不仅深化了学员们对这两本史学名著的理解,还拓展了学员们的视野,激发了学员们进一步探索历史的兴趣。

夏明方教授讲评《乡土中国》

姜萌副教授讲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台湾辅仁大学学员现场汇报

在读史交流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老师还为两岸学员们带来了三场精彩的读史讲座。王大庆副教授讲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其人”、“其书”、“其问题”三个主题为中心,分享了他的阅读见解;刘后滨教授谈《资治通鉴》,主要从“解读文本”、“还原事件”与“探究真相”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化了学员们对于文本、史料的理解;魏坚教授以《元上都——拥抱着文明的废墟》为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做了五个方面的学术总结。讲座之后,不少学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与疑问,老师们的耐心解答,使他们获益匪浅。

刘后滨教授导读《资治通鉴》

王大庆副教授导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魏坚教授导读《元上都——拥抱着文明的废墟》

“两岸学子读史知行计划”除了给予两岸学子同“读万卷书”的机会,还通过行程紧密的实践活动,为两岸学子同“行万里路”提供平台。在两天的实践活动中,学员们在故宫厚重朴实的城墙间遨游,在各大博物馆精美绝伦的展品之间徜徉。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在学员们实践参访的过程当中,变得立体、生动。

学员及志愿者们在故宫博物院合影

学员参观“蚌塑龙虎墓”

1月23日晚,在欢送联欢会的欢声笑语中,2016年“两岸学子读史知行计划”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将学术沙龙、读史讲座、实践参访有机结合,并以分组的方式让学员们一对一交流,推动了两岸学子了解彼此、建立互信、培养感情、增进友谊。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的精神之源,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文化基础。“两岸学子读史知行计划”以史学名著阅读为基础,成功搭建了两岸阅读交流、文化传承的优质平台,引导两岸学子在阅读分享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涵养人文底蕴,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在“鉴古知今·述往思来”的过程中促进交流共融。

图/历史学院 王邓会 徐泽平

文/历史学院 冯婧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 © 2018-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人民武装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知行F楼6层

邮编:100872      联系电话:010-62513855     电子邮箱:xsc@ruc.edu.cn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