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立德允公”“亲民育才”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成员赴苏州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1-11-05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立德允公”“亲民育才”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成员赴江苏省苏州市开展调研,就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疫情下的跨境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与讲好中国故事等议题深入研究,并与苏州校区的师生进行交流探讨。项目学员在调研学习与研讨交流中收获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全新看法,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在研学过程中,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学院、中法学院院长黎玖高,苏州校区党委书记方蔚玮等看望研学师生。

C322C

“立德允公”“亲民育才”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成员合影留念

Part1  讲座会议 听介绍,习模式

在“立德允公”“亲民育才”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苏州研学启动会上,苏州校区党委书记方蔚玮致欢迎辞。他向师生介绍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校区概况,表示厚重人才项目对学生了解国情、融入社会有重要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短暂的调研时间中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交流,与苏州校区的同学们结下深厚友谊。

7C83F

方蔚玮书记致辞

苏州校区办公室主任王宝奎、学生事务主任朱婷、党群工作部主任布超、教务部主任万静详细介绍了苏州校区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内容,对同学们关心的研学议题分别进行了讲解。

D3D9 BCA2B 10D2E

苏州校区老师介绍基本情况

研学成员代表、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高心莹在发言中表示,希望与苏州校区的同学们一起,秉持共同的身份、理念和关注,在教育创新与立德树人的路上并肩前行。

7856F

学生代表高心莹发言

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袁世琨代表全体研学成员,对苏州校区师生为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希望同学们在本次实践中拓展视野、加深认识、丰富观点、有所收获,并祝愿两校区同学今后进一步交流沟通、共同成长进步。

7DFBE

袁世琨副部长讲话

Part2  交流研讨 寻真理,觅知音

在分组交流研讨中,项目成员根据三个教育前沿议题方向分为三组,与苏州校区的学生代表进行讨论。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发展”议题中,双方详细探讨了身份认同、交叉人才的成长路径、学生课外实践发展情况三个具体问题。在“疫情对跨境交流学习的影响”议题中,同学们主要关注了滞留国内开展境外学习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网课学习模式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各方做出的有益尝试、对异国文化整体体验缺失的普遍焦虑等问题。在“汉语国际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议题中,双方辨析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发掘汉语国际教学的意义与作用,追本溯源地探讨了对外汉语教育对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影响等问题。

AF07A

同学们热烈交流研讨

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两校区同学分享了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育人核心问题的看法,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分享经验、陈述观点、探讨理论、总结模式,对于部分问题给出了属于人大学子的答案。

E3B8D

“立德允公”厚重人才培育计划成员合影留念

当晚,项目成员在分享会中回顾研学收获,交流讨论成果,分享参访感想。同学们就研学中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享感受与收获,并结合自身情况阐释了个人见解,总结出未来可能的实践道路。分组交流完毕后,各组选派代表面向全体成员分享展示,为不同议题组的同学呈现了本组的独特思考。

88AC9

同学们交流分享并总结汇报

Part3  参观学习 访历史,悟初心

在研学讨论之余,项目成员集体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学习中国共产党苏州支部的发展历史,了解苏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做出的创新发展,深刻体悟苏州这片土地上的革命与创新传统。

BAAF5

项目成员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项目成员还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感受建筑园林的艺术文化魅力,探寻中华文明在苏州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变迁,体味“人间天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无限光彩。

1DA64

项目成员在博物馆中认真参观学习

成员感想 思无涯,行无疆

项目辅导员-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美佳:

两天的行程虽然不长,却也收获满满。来到苏州校区,我们从老师的介绍中详细地了解到人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与苏州校区同学的讨论交流中认识到这种探索中的办学模式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让我惊喜的是,“立德允公”的同学们没有仅仅局限于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与讨论,而是将问题扩展到了交叉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可能面临的共同难点。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作为被交叉培养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交流研讨会上,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非常期待大家后续能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在调研报告中,相信这将为学校的发展、人大学子的个人成长提供十分宝贵的建议。

项目学员-财政金融学院2018级本科生钟劭之:

这次为期两日的研学活动并非我的首次苏州之行,但秋天的姑苏城的独特魅力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惊喜。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这方仅有本部四分之一大小的校园,以其特有的精致优雅,携人大人的学风校风,在江南扎根成长、星火传承,经过十一年的试验、探索,成就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典范。

疫情的突然到来无疑是对苏州校区的办学模式的一场重大考验,在安全风险面前,多项制度不得不进行调整,这说明对于真正突破文化与习惯的隔阂、打造专业化与国际化兼备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依旧任重道。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学校与学生共同面对疫情引致的不确定性的行动与决心。

除了知识上的进展外,我也在本次研学活动中收获了宝贵的友情,与同组的同学们在一起,无论是思考、讨论还是参观都十分愉悦,在此也要对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接洽的苏州校区负责老师以及辅导员师姐们表示衷心感谢!

项目学员-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本科生周新皓:

在金桂飘香的十月来到苏州,空气中的甜香、人大江南的精致校园、白墙黑瓦的古城民居都让我难忘,但在此次调研中让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和苏州校区同学们的研讨。

来自汉教专业、拥有国外汉教经历的同学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对汉语教学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接触中国文化,但仍有一些人对我们存在刻板印象。讨论中一位学姐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诚然,我们在谈论宏观的应对措施时,也应该意识到,在个体层面,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我们的言行举止同样也可以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与优秀文化。作为中国故事亲历者的我们,也应当且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项目学员-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欣媛:

两日的苏州之行,尤其是与苏州校区同学的交流,让我了解到与我所接受的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了解到更广阔的关于教育的知识。我所参与研讨的议题是“汉语国际教育与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议题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汉教育是什么?中国故事是什么?如何通过汉教育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讲述才能算作讲好中国故事?

实践总会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苏州校区几位亲身参与过对外汉语教育的同学,以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在当地遇到的问题以及真实发生的情况。这让我们体会到,汉教育是一个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的过程,志愿者更是展现我国风貌的重要窗口。讲中国故事容易,讲好中国故事很难,这要求我们做到真实、立体、全面,做到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改变偏见,促进双方的宽容与理解。

“立德允公”厚重人才培育计划由党委学生工作部设立组织开展。项目以“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新时代筑梦者”为主要目标,围绕“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一热点话题,落实学校资助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把国情教育、国际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全过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文化素养良好的复合型人才。此次苏州研学活动是培养方案中外出实践调研的重要一环,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的交流学习,帮助学员开拓视野、碰撞思想、收获新知。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 © 2018-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人民武装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知行F楼6层

邮编:100872      联系电话:010-62513855     电子邮箱:xsc@ruc.edu.cn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