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党委学生工作部召开了本科“心理健康通识课”课程建设研讨会。
我校于2007年启动的本科通识教育改革首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从2007级本科生开始开设1个学分的心理健康通识课。目前,第一轮心理健康通识课已经结课,通过对课程效果的前测和后测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认识、对爱情的认识、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以及生命价值理解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许多同学在谈到心理健康通识课时,对课程的效果和必要性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2008级本科生的心理健康通识课也即将于2009年春季学期开课。为了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和完善2008级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部召开了此次研讨会。
文书锋副部长首先介绍了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的过程、课程的定位与体系构成等总体情况,接下来,胡邓、周莉、侯瑞鹤三位任课教师分别介绍了2007级教学实施情况、教学效果调查评估、课程大纲、课件展示以及2008级教学基本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工作部张晓京部长指出,心理健康通识课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如果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学术理论为支撑,以把握课程建设的大方向。基于此,今年特别邀请了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同时,心理研究所也成为该课程的共同授课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方向的雷雳教授和黄峥博士后也参加了课程研讨。

俞国良教授高度评价了“心理健康通识课”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情况,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将“心理健康通识课”纳入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定位准确,意义重大。俞国良教授进一步指出,“心理健康通识课”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有机统一起来,因为我国的生涯规划通常只做到高中,即考上一个好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怎么办,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俞国良教授还强调,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上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务处主管课程建设的蒋香仙副处长表示,此次研讨会增加了教务处对于“心理健康通识课”开设意义和实施情况的了解,认为“心理健康通识课”与学校通识教育理念完全吻合,教务处将通过多个途径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希望课程组成员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研讨会不仅从课程建设的操作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对课程今后发展方向形成了共识。与会人员认为,“心理健康通识课”定位准确、理念新颖,“专专结合、集体备课、统一课件、专人带班、大班授课、小班实践”的教学组织模式符合我校当前实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按照专业与专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是正确的方向,教学团队今后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教学目标和理念,依托于我校的实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力争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研讨会还确定了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努力把我校的“心理健康通识课”打造成市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