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漂流而动的清新空气,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现场迎来了第一批新面孔,快速高效的手续办理让新生和家长真实尝到了一站式服务带来的便利。中国人民大学为了做好2010级2800余名本科新生的迎新工作,各部门、各学院联动,在开学前进行了精心的部署。
贫困新生得方便、获实惠,顺利入学
为了保障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工作安排,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讲求务实、高效。一方面,学校精心筹划各类资助项目,除了缓交的学宿费(约5800元)外,贫困学生仍可获得的2553.4元物质和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学生处、财务处、学院等部门联合实行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速,学生办理全程手续仅需不超过8分钟的时间。
进入人民大学贫困新生可先填写一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表》,再由学院进行初审并签字确认,就可在“绿色通道”现场办理缓交学费、宿费的入学手续。本着尊重、信任、支持的原则,绿色通道的工作人员高效率的为贫困新生办理着各种手续,并提供相关的服务。第一,每一个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人大新生都可以获得一份爱心礼包,包括100元餐卡和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含脸盆、毛巾、牙刷、牙膏、洗发水、洗衣粉、香皂、U盘、笔记本、签字笔等);第二,每个贫困新生还可以领到一张电话卡和50元电话费;第三,人民大学为通过绿色通道的贫困新生现场免费办理学生平安保险;第四,对于来自灾区的贫困新生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人民大学还提供了卧具、自行车以及1000元的奖励性贷学金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
为了提高绿色通道入学的效率,减少办理的环节和程序,人民大学设计了一张专用的“绿色通道速通卡”,涵盖了绿色通道的各个项目,并将财务处负责人请到绿色通道现场办公。学生走完“绿色通道”整个流程的时间仅需5-8分钟,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校内通畅。为使服务更加简便高效,人民大学绿色通道还继续坚持了以自强社成员为主的“绿色通道服务队”,分别组成车站组、校门组、院系组、现场组、宿舍组,使新生能够享受到从车站到现场再到宿舍的全程服务。
9月7日早上六时,绿色通道就开始集中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整个流程细致周到。
学校领导送温暖、话关怀,高度重视
当天上午,纪宝成校长、牛维麟常务副书记、马俊杰副书记等校领导和教育部资助中心马文华副主任一行在校办、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绿色通道现场,关切询问新生报到情况。
九时许,纪校长来到绿色通道现场了解报到的相关流程,并亲切地询问办理手续的学生来自哪里,绿色通道是否方便。当问到一位来自四川绵阳的学生时,纪校长关切地询问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当听到家人都很安全时,纪校长也放心不少,并鼓励他安心放心,用功读书,随后,纪校长又亲自给同学赠送了一辆自行车,并微笑着合影留念。在今天来绿色通道报到的同学中,纪校长还特别关注了一位来自山西临汾的李国琦同学。他来自山西农村,尽管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他还是不屈不挠,艰苦努力,最终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纪校长了解了他的情况后,鼓励他要好好学习,并对他妈妈说“您放心吧,孩子交给中国人民大学就没问题了。”
今天上午,牛维麟常务副书记来到绿色通道后,仔细了解了绿色通道的工作流程,并为在场的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赠送了卧具和生活用品大礼包。
学校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马俊杰副书记对绿色通道一直十分关注,此前就对绿色通道的工作进行了详细指导,新生报到当天一早,就来到绿色通道现场亲切慰问了工作人员和在这里办理报到手续的同学。马书记仔细询问了同学们的家庭情况,还亲自为两位在场同学发放自行车和爱心大礼包,并勉励新生说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和学校都会给予支持。
随后,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马文华副主任来到现场,详细询问了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通道的资助政策和受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自强社2007级信息学院本科生张小雪同学向马主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绿色通道的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人大绿色通道十分便捷,政策很贴心,让他们感到很惊喜,也很安心。
资助项目有延伸、重交流,展示人本
人民大学的绿色通道坚持时间与空间双重延伸,提前筹备,提供优质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今年暑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就开始筹备具体事宜,一方面,结合贫困生暑期实践团队推行“爱心手拉手”迎新项目,另一方面,继续保障暑期热线咨询电话的畅通。
在暑期,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开展“人大使者家乡行”活动,此项活动是鼓励在校贫困生返回家乡开展调研、服务家乡。在这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还发动了近百名“人大使者”们留意所在地区或高中的2010级人大新生,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遇贫困学生,则将信息反馈学校并在“人大使者”们帮助下办理入学手续。虽然目前学校还未收到使者们反馈的此类信息,但无疑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贫困新生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入学绿色通道的延伸。
暑期热线指的是从8月15日开设的资助政策咨询和求助电话。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助学政策,在宣传方面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步开通热线咨询电话3部,截至近日,接听咨询电话100余次,其中有37名是贫困学生本人或其家长,通过热线均得到了全面、详细的资助政策解答。同时,学校还将暑期热线电话的信息反馈至各学院,共同关注这些贫困新生,保障顺利入学。
绿色通道抓重点、保畅通,务求实效
在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现场,可以非常醒目的看到“灾区新生服务站”的标识,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为来自受灾地区的贫困新生开辟的新生报到专门服务区。今年,旱灾、震灾、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多省市发生。为了做好受灾地区新生的帮扶工作,人民大学对今年录取的新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筛查出籍贯为重灾区的学生,进行周密安排,专门由来自北川的2名高年级学生为受灾地区新生提供特别服务,倾情关注灾区新生,实行学费减免措施,为这些受灾地区的新生解除燃眉之急,铺平入学之路,帮助他们较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贫困新生中除了灾区学生,还要特别关注的就是一些特别困难的新生了。在今年的绿色通道暑期热线中,中国人民大学了解到一名山西籍本科新生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在路费筹集方面有一些压力,人民大学学生处立即和该学生家庭联系,进行核实,并电汇1000元用于解决该同学的报到路费及生活压力。在手续办理过程中,人民大学学生处的一位老师在得知这名学生订不到火车票时,还为这名学生在临汾订购了火车票。
人才培养高起点、高目标,全面发展
人民大学绿色通道现场发放的三本册子,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其中两本是学校采集在校优秀学生的成长成才事迹编辑的册子,另外一本是为新同学从大一至大四的成长提供全程服务与指导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关怀计划》。
在新生入学之后,为了培养贫困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远期职业规划,通过培训、讲座、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助学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学校一直强调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依托自强社,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引导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
近年来,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资源逐渐系统化,学校提出的战略性部署也逐步开始实施,全面发展、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了学校的重要发展目标。同样,对于贫困学生的能力建设和发展援助也有了更为良好的条件进行。第一,依托校友资源设立的“心平贷学金”除了为贫困学生在学业生活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还可以支持贫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促进了贫困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结构的完善。第二,学生处提出的“人大使者家乡行”、“励志成才看世界”、“明德计划”等实践交流项目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参与的学生也在待人接物、了解社会、产学结合等方面又会产生新的体会。
据悉,9月7日报到当日,走绿色通道的新生共有140名,其中5名来自灾区。从1999以来,人民大学的绿色通道不断延伸工作手臂,在一般帮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打造特色,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用真心和行动切实贯彻绿色通道政策,为学生铺就绿色成才之路,力求更深入更全面地作好助困工作,使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