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下午,本学期《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最后一讲第12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举行。森林生态、高原生态学教授徐凤翔应邀为同学们作了题为“我的西藏高原之梦”的精彩报告。徐凤翔教授是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的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开创了中国高原的生态研究领域。
讲座伊始,徐教授就道出了对人生的独到感悟,“人的一生,偶然于专业抉择、机遇出现;必然于人生态度、理想目标。”她结合自己秀美宏壮的摄影作品及高旷淡远的诗歌创作,从人生阅历与人生感悟两个方面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生涯规划指导课”

首先,徐教授以四度青春的视角切入,从“诗句把我引向终生林海高山”、“西藏召唤我后半生专注高原生态”、“夕阳使我驻足京郊——奉献于生态环保教育事业”、“暮年再探索——大高原生态对比考察”四个阶段,分享了不平凡的人生阅历。她说,“对于年届八十之人,如此历程,堪称有幸。但对我这个关爱生态、环保,痴心护绿、寻绿六十载之人,感到尚未尽兴、尽责。我还将遵循‘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的座右铭,继续力所能及地走向大自然,走向绿色天涯。”
接着,徐教授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语重心长地谈起了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她寄语同学们,人生要有理想、目标,寻梦、追梦、奋斗、成真;要定位于社会中一员,系统中一环,恪尽职守;要视各式经历为规律,淡化苦难,珍视收获与奉献;要将为个人、为小家、为融为大家一体,重实践,讲实话,做实事;要重情义、知感恩。她说,“人生如串梦,只有孜孜不倦地寻梦、圆梦,才能使人生充实、事业有成。每个圆梦的经过,苦多甜少。只有经历长久的、多样的苦难历程,最后才能基本上圆梦,获得一丝慰藉与甘甜。”

最后,徐教授坦言,“我国从事生态环保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环保的呼声与力量不是强了,而是弱了。在环保教育的道路上深入前行,这是事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决策的需要。人生要有责任,这是最重要的。”说到此她一脸凝重。体味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徐教授此次报告的中心所在,也是这门课要告诉同学们的核心价值。
徐教授探索跋涉的经历、豁达激越的情怀、“善待负重之大地,留存薄产于子孙”的精神品质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报告结束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至此,《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已圆满结束。十二场报告,场场精彩,次次爆满。该课程是本学期我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举措,在同学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学们纷纷表示,“课程虽然结束,但留在心中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责任却远未结束,而这是复兴民族、再造文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