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廖凯原楼,当中国人民大学09级本科档案班团支书刘涛箭步走上领奖台,将“北京市优秀示范班集体”的奖状高高举过头顶时,本科四年的时光如走马灯般在他的眼前闪过:全班一起学习的课堂、一起游走过的胡同、一起支教过的讲台、一起打扫过的机房、一起参观过的大小档案馆,还有赛前一周频频通宵准备材料的刷夜场景以及班里同学满怀期待的眼神。这次获奖是这个大四班级最后一次作为一个集体获得荣誉,也是这个温馨团结的班级最完美的句号。这张薄薄的奖状浓缩了这个普通的班级四年来的成长历程。
“兰台09”:一个名字,一种信仰
或许是受专业性质的影响,“记录”成了09档案班最大的特色。09档案班有着属于自己的报纸、公共主页以及微博,这些记录班级成长档案的媒介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兰台09。“兰台”本是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用以收藏档案及图书的地方,后来演变为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09档案班的同学将自己称为“兰台人”,用笔、用相机、用心记录着这个班级走向优秀的过程。

翻阅《兰台简报》,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朝气、温馨和睦的集体,他们在学习科研中你争我赶,在生活感情上互帮互助,在社会活动中乐于奉献。一个优秀的班级首先要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在课堂内外尽情地展现自己。“老师们常说,我们班的学风特别好。毋庸置疑,我们的确是一个积极学习和创新的班集体,我们从未停止思考,我们坚持学无止境。”韩同学在简报中曾写道。班上同学不仅注重课堂学习,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1人参与全国省级档案馆网站测评项目、12人参与中国档案报国际档案网站专栏项目、17人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8人参与《中国档案》国际快讯专栏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班级同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认真严谨的兰台09人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霸”,他们爱知识,也爱同学老师。周同学说:“如果真的像很多人都说的那样,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大学里的这四年,那么,我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人大以及09档案班度过的。”对于这个集体所给予的关爱,小曾是最有感触的。2009年秋,刚刚步入大学的小曾作为“甲流疑似病例”被隔离了起来,每日三餐如何解决成了一个难题。此时,刚刚相识、还不太熟悉的班级同学们主动承担起了这份重任,他们不顾被传染的危险,每天轮流早起20分钟为他送早饭、少睡20分钟为他送午饭、晚回20分钟为他送晚饭,这一个个20分钟像滴滴答答的甘霖滋润了小曾的心田:“我不是会表达感情的人,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爱和照顾都铭记在我心间,有你们让我永不孤独。”这样一群爱心满满的同学,在如家人般相亲相爱的同时,也将爱的行动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在班干部的组织下,每年四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09档案班的“志愿服务日”,他们的服务基地是北京市的“太阳村”,这里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聚集地,这些孩子在这里接受收养和教育。每一个“志愿服务日”同学们都为太阳村带去惊喜:2010年,同学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太阳村进行物资捐助,包括书籍,衣物,煤炭等,为太阳村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可靠的物质保证;2011年,同学们集体在北京太阳村的公益农场进行田间劳作,在爱心菜园种下了一颗颗爱心;2012年则是对可爱的孩子们进行启蒙引导和支教,包括绘画启蒙、陶笛初级演奏、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等;在即将到来的这一个志愿日,09档案班的每一位成员都将为太阳村的孩子们写一封信,表达他们掩藏在文字背后真挚的关爱。
兰台09,在这个共同的名字下,档案班的同学们将一种关于求知求是、爱己爱人的信仰记录在笔端、铭记在心间。

班主任:是师,如父!
每一个班级都像一个柔嫩的绵羊群,如果说班干部是领头羊,那么班主任则是牧羊人。拥有一个认真负责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幸运,09档案班无疑是幸运的。
“王老师:蓦然回首,一年的大学时光已悄然流逝,09档案班从初始的青涩到如今的成熟,一路上都有您的关怀相伴。在陌生的环境里,在复杂的社会中,因为您的指导与支持,我们渐渐战胜胆怯,战胜困难。您对于我们,是师,如父!我们尊敬您,更加感谢您!”这是09档案班同学给班主任王丹老师的元旦贺卡祝词,简简单单几行字,凝练准确地传达了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真挚的感激之情。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大家纷纷表示王老师对这个班级尽心尽力,班级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班主任的关心和指导。2009年9月,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的22名新同学,面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和这所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无不感到新奇而陌生。作为老北京人的王老师便给同学们开设了北京民俗文化的讲座,并组织同学们一起“游走胡同”。他带同学们参观位于张自忠路的人大老校区,穿梭于南锣鼓巷、帽儿胡同、烟袋斜街,品味老北京豆汁和各种地道京味儿美食。只有了解你所在地方和学校的历史,才能真正喜欢、融入这里,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生活。在熟悉环境之后,王老师就给大家提出了争创优秀班级的要求,那时候的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才算是优秀的班级,王老师却早已在心中为这个班级树立了奋斗目标。四年的时间,班主任关注班上同学的全面发展、强调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的建设,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外国留学生还是家庭困难学生,都能得到来自王老师的真切、有效的帮助。王老师还积极推行“班干部不得连任制度”,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同学得到领导力的锻炼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我在班级建设上的经验就是:从入校抓起,打造班级精神,树立品牌共识。”在接受访问时王老师说道,“这种班级精神主要是指团队意识、责任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班助”:不走弯路的秘密
“班助”是一个极具人大特色的名词,是班主任助理(班级辅导员)一职的简称,又被亲切的称为小班主任。从2008年开始,学校选拔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兼任班级辅导员,辅助配合班主任从事班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以师兄师姐的身份在学习生活上引导、帮助新入学的学弟学妹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新的环境。09档案班除了拥有学校分配的班助师兄外,还拥有一位志愿服务的师姐做班助。“是他们的经验之谈让我们不那么迷茫,少走了许多弯路”。同学在提到这两位班助时无不显露出感激和敬重的神色。
在同学们眼中,班助温师兄像一个聪明的大哥哥,同样是学习档案专业的他能够在学习上指导同学们选课、选书;而班助国师姐则是一位成熟的大姐姐,在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占班级人数大头的女同学们。虽然后来他们都毕业了,却仍然像知心朋友一样时常在网络上与大家沟通交流,并时常回学校看望大家,始终陪伴着09档案班的同学们一起成长。已经毕业的温同学说:“和他们在一起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见他们第一眼我就仿佛看到四年前的自己,所以希望用自己大学的经历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四年。”国同学提到09档案班时饱含深情地回忆道:“这是一个十分团结的集体。我曾经所在的班级也是北京市优秀班集体,没想到师弟师妹能拿到比我们更好的成绩。他们那种大胆创新和全面超越的精神让我很受启发。”
如果说班助是09档案班获得这次荣誉的秘密武器,那么学生处及院系负责本届北京市优秀示范班集体推选活动的老师和其他兼职辅导员也是他们强大的后援团。从校内一轮又一轮地选拔到推荐参评,从指导制作展示材料到全程陪同参赛,各位老师为他们这次参选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在获奖后,现任班长张同学表示:“获得这样的荣誉,不但是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师兄师姐。有他们的认真负责才有我们四年的成长变化。”
据学生处老师介绍,09档案班的载誉而归是学校一贯重视班集体建设的结果,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的事迹只是我校众多优秀班集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整体推进“三班建设”工作,从班干部、班主任(班级辅导员)、班集体各个层面活跃了学生工作的神经末梢,覆盖了全体同学,为培养厚重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优秀的班集体在人大校园不断涌现。北京高校“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启动至今已三届,我校已有1个班级获得北京市“十佳优秀示范班集体”荣誉称号、2个班级获得北京市“优秀示范班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北京高校“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奖。获奖并不是最终目的,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思路,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班集体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全体的人大学子都能够在人大校园里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