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以“行走与思考:时代发展中的青年责任”为主题的2018年“求是思源”主题论坛暨暑期成果分享会在学生活动中心求是讲堂举行。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永庚公益基金执行负责人王灿女士,中央统战部《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副社长杨得志,北京广播公司副总经理张宇程,影视电影投资人路伟等三位思源项目校友导师出席活动,思源各期指导教师代表、学员代表及部分2018级新生参加活动。
今年暑假,思源四期、五期、六期学员分别在韩国、浙闽两省、湖南洪江开展了暑期实践。在祖国中西部、东部及国外的行走中,思源学员们以青年眼光体悟真实社会,思考社会发展中的青年责任,收获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六期学员陈炳旭分享了六期学员赴湖南洪江支教调研的收获。他用三个关键词——碰撞、感受和改变概括了洪江之行。在洪江、在双溪中学,思源学员经历了思想的碰撞、形成了真切的感受、实现了自我的改变,真正做到了“一颗心照亮一颗心”,在关爱基层社会中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五期学员程莉涵分享了五期学员赴福建、浙江等地的思源“足迹”。五期学员重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走过的下乡路,参访了阿里巴巴等多家知名企业。他们在行走中体悟到东南沿海地区腾飞的创新力量,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繁荣发展自豪的同时,更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期待。
四期学员陆宇虹介绍了思源四期的韩国之行。在韩国,四期学员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培养国际视野,学员们在韩国这个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的国度感受到了三种力量——改造力、创新力和文化包容力。正是因为这三种力量,韩国得以经济腾飞,在国际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在“行走与思考:时代发展中的青年责任”主题论坛环节,校友导师、94级校友杨得志首先作主旨报告。杨得志以自己参加工作20年来的近400张照片为线索,以“祖国”、“人民”、“母校”为关键词为大家分享了属于他的“行走与思考”。行走在世界各地,他始终坚持在各个重大事件的一线进行报道,坚持用舆论监督的力量为正义发声,以人民立场完成好宣传工作。杨得志勉励思源学员勇于承担责任,在受助于思源计划后,应当自助于学习生活之中,助人于未来的岗位之上。
随后,7位思源学员就论坛主题发表TED式演讲。六期学员黄山以“做时代的‘冠名商’”为题,分享青年与时代关系。他表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言人,思源人应不断精进自身,争当新时代的“代言人”与“冠名商”。五期学员陈宇飞的演讲以“迈开认识自己的脚步”为题,分享了他对于学科、专长的思考,他认为思源人要运用好彼此不同的学科思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五期学员杨叶以“走在求是路上”为题,强调了“求是”的重要性,他表示,在“大胆假设”之余,更应“小心求证”,在调研中去寻找真实。四期学员张晓旭分享“时代发展中,我能做的一点点”,她回顾了在思源三年来的实践,认为思源人为社会发展所贡献的青春力量。四期学员周理强聚焦“90后”,从“丧文化”这一网络现象出发,反思了当代年轻人产生焦虑感的原因,他表示,只有“珍惜身边的美好,不惧风雨、不忘初心”,便能克服无谓的焦虑。四期学员申璧箐用形容吴玉章老校长的话——“一辈子做好事”作为主题,表示思源人不仅仅要在支教中付出汗水,更要向老校长看齐,不忘初心,“一辈子做好事”,在生活中弘扬思源精神。六期学员张琪媛以“把梦传承,是我们的责任”为演讲主题,她从思源选拔调研和暑期支教的两个故事讲起,谈到了当前社会中青年人存在的信仰缺失的现象,呼吁同学们树立起青春理想。
“求是思源”校友导师、95级校友张宇程、97级校友路伟分别对同学们的演讲进行点评。张宇程勉励思源同学珍惜项目提供的实践平台,在三年的实践中,走出象牙塔,培养自身领导力,努力成为真正的“厚重人才”。路伟鼓励大家打开眼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思想。从自己能做的一点点开始,逐渐拓宽自己的领域,为一种长期的满足感而奋斗。
永庚公益基金执行负责人王灿女士作总结讲话。她首先分享了朱伟人先生对教育公益的探索、设立思源计划的初衷。她认为欠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精神引领。她强调了思源人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所担负的精神引领责任。最后,王灿寄语思源人,希望大家通过思源计划三年的实践真正成为有思考、有担当的思源人,以自身行动“让世界充满爱”。
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于2012年11月起合作设立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由永庚公益基金提供支持。项目为期三年,分别以“关爱和社会责任”、“创新与社会发展”、“沟通和全球视野”为主题组织学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求是思源”计划每年举办主题论坛,聚焦时代发展与青年成长。论坛邀请思源项目校友导师作主旨报告,思源各期学员对暑期实践进行总结分享,并就论坛主题发表主题演讲,共同传递“受助、自助、助人”的思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