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下午,由学生处和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为主题的辅导员心理培训讲座在北区食堂3层举行。由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危机干预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秘书长徐凯文博士主讲,我校各学院党团老师、学生公寓辅导员以及对此主题感兴趣的相关教工参加了培训。
讲座开始,学生工作部部长张晓京就中国人民大学辅导员培训情况进行了介绍,将综合本校辅导员团队的实际情况,长期持续地编写辅导员教材、举办培训,将心理辅导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通用性的部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辅导员团队的心理辅导水平。

学生工作部部长张晓京 介绍我校辅导员培训情况
接下来,徐凯文老师就“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这一主题展开了话题。
首先,徐老师结合相关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系统、生动地介绍了正确认识、防治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方法。比起从生理方面、用医疗的方法治疗学生,辅导员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了解“人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并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在危机防治上,每一个心理环节都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关系亲密的人应有持续的关注与联络,其中家庭、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徐老师仔细剖析了与此相关的社会案例。随后,他阐述了对危机产生后危机信息报告的态度,重点强调了细节过多的社会报导带来的社会传染效应,警示不能将个别案例归因为普遍现象,否则会带来群体安全感降低的后果。
徐凯文博士讲座现场
在对微观学生工作、案例进行分析后,徐老师又从宏观层面对当代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阐述。他从历史的角度,以焦虑症为例,展示了世界范围人们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客观情况。接下来,他分别从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两个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其间援引多个国内外生动的案例,并作了充分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社会大环境对个人心理的重大影响。他特别提出,西方在心理治疗上的模式并不完善,而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发展出自己的预防、处理心理危机的方式。“恰当的政策创造恰当的环境,产生强大的作用。”他如是说。
在以上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介绍后,徐老师将话题转回到国内、转回到了学校正在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上来。徐老师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从专业、政策、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渡过心理危机,获得成长。
同时,培训会上还向各学院发放了由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制作的心理导读材料《抑郁:心中的黑狗》,本手册同时面向全校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发放,帮助大家真正地了解抑郁、理解抑郁、应对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同时向各学院赠送了由朋辈心理中心项目组翻译的《朋辈心理咨询实务与技巧》一书。
最后,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白连永老师介绍了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置工作在行政执行层面的工作流程,并与各学院学生工作老师进行了交流,旨在从行政管理工作层面降低危机的传染与受创范围,做到更有效地迅速处置危机事件,更人性化地服务学生。
学生工作部以后将继续举办的相关的培训活动,敬请期待。
学生记者/刘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