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至8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期“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团队师生34人奔赴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昆明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9天的,以“关爱与社会责任”为主题的支教和调研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永庚公益项目,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教育局、县团委、耿马一中,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云南校友会的鼎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长途跋涉挺进边疆、深入村寨,在与当地中小学生、当地民众、基层干部,以及校友导师的交流互动过程中,真实触摸了云南这片红土地,了解到西部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更感受到前辈人大人身上的奋斗与担纲精神,深刻体会了助人自助与社会责任,获得了触动心灵的成长。

“求是思源”团队与“SMILE”微笑成长夏令营的小营员们合影留念
支教是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8月3日至8日期间,第二期“求是思源”团队在耿马一中举办了“SMILE”微笑成长夏令营,为150余名当地中小学生送上了精心准备的“SMILE”课程。
文化素质培养课堂
“SMILE”课程包括学习能力提升(Study Improvement)、个人心理成长(Mental Development)、创新思维塑造(Innovative Thinking)、文化素质培养(Literacy Education)、英语口语锻炼(English Speaking)五大模块,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了不负当地学生的期望,真正帮助他们提升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快乐成长。“求是思源”项目团队的每一位同学在暑期精心准备,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备课与试讲,群策群力,设计了“记忆力训练”、“思维逻辑训练”、“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头脑风暴”、“高空坠蛋比赛”、“环保时装设计”、“汉字发展与书法”、“英语电影配音”、“Chit–Chat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力求让每堂课都充满知识与趣味。为了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每天课程结束后,“求是思源”团队还通过留言条收集学生的听课意见反馈,召开总结分享会,探讨每一个有助于提升支教效果的细节。课程还制作了教学评估问卷请小营员们填写,系统评价教学的成果。

创新思维塑造课上的“环保时装”展示
创新思维塑造课上的“高空坠蛋”比赛
辛勤的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随着夏令营课程的陆续展开,小营员们都由最初的羞涩变得热情大方起来,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十分热烈。每天课后收到的留言条里也写满了各种真挚的话语:“老师,您教我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谢谢您!”;“微笑成长夏令营的课程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老师们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令人十分感动”;“老师你们真棒,希望未来我也能和你们一样考进人大。”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学生们还纷纷邀请团队的小老师们去家里做客,感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
在8日下午举行的闭营仪式上,看到小学班的孩子们用标准的英语,自信地面向整个礼堂做自我介绍,看到初中班的孩子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示出自己亲手设计并制作的创新产品,自信大方地以朗诵、歌曲、话剧、武术、舞蹈等表演等形式秀出自己一周学习的成果,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非常惊喜。耿马县张金明副县长表示,第二期“求是思源”团队带来的“SMILE微笑成长夏令营”非常成功,效果令人惊讶。大学生们不仅给西部边疆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知识,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还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触动,转变了他们的学习观念,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期“求是思源”团队同学们在闭营式上合唱队歌《星之所向》
负责授课的“求是思源”团队同学们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也收获着由衷的喜悦与感动。教授C班文化课的潘颖豪同学表示,短短五天,跟班上的小营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看到他们因自己的付出而慢慢出现的改变,看到他们写来的心里话,心中都是满满的感动和幸福。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和蜕变,不仅是沟通表达能力、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其中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支教,对祖国西部的教育状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责任”这个词语在心中有了更生动的诠释。
随着“SMILE微笑成长夏令营”的落幕,“求是思源”团队各小组的调研活动自8月9日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同学们分为六个小组,结合耿马当地特色,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云南茶业发展情况、糖业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观、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情况、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等选题在当地开展了深入的调研。

同学们与耿马县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交流
在耿马县政府的热情安排和耿马县教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广局、团县委、糖厂、茶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第二期“求是思源”团队采访了县教育局虞清发局长,与耿马县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交流、联谊,参观了耿马民族博物馆,并先后走访了孟定镇、勐撒镇等地,在四方井新农村、芒团村、清水河口岸,勐撒茶园、茶厂,华侨管理区糖厂、酒精厂等地进行了调研。

同学们参观耿马民族博物馆

同学们在耿马华侨农场调研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深入基层第一线,通过亲自体验芒团村的手工造纸技术、参观中缅边贸口岸、调研糖茶产业生产流水线、走访农户、与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系统了解了云贵高原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经济与环境双重发展的路径,以及当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收获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祖国的西部建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同学们进茶山访茶农

同学们的调研足迹直达中缅边境的孟定清水河口岸
耿马之行结束后,8月14日至16日,第二期“求是思源”团队师生在人民大学云南校友会的悉心安排下,在昆明市与云南校友会会长、龙润集团董事长焦家良校友,云南神州天宇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益民校友,昆明红俊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林校友,昆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郝万胜校友等四位校友导师见面,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并参观了龙润集团、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等校友所在企业。

同学们参观龙润集团,与校友导师焦家良董事长座谈交流

同学们与校友导师陈益民校友、罗林校友、郝万胜校友座谈交流后合影留念

同学们参观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
同学们还参加了云南校友会的校友日主题大会,与在云南奋斗的校友前辈们进行了交流,聆听了校友导师、云南校友会焦家良会长以“人大人的担当精神”为主题的发言。

在校友日活动现场,同学们与云南校友会焦家良会长、胡晓辉秘书长合影留念

焦家良会长的发言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校友们精彩的奋斗故事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了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教益,校友们扎根边疆、奋斗不息的精神更让同学们深受感染。同学们纷纷表示为有这样的校友导师感到无比骄傲,自己作为人大人,一定要向校友前辈们学习,传承人大人的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努力拼搏,成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人。
同学们在校友日主题大会现场唱响中国人民大学之歌
“虽然此次支教和调研的过程比较辛苦,从北京到云南最南端的耿马,路上又是火车又是汽车仅来回就花掉了六天时间,但相比我们的收获,这一切都值得了。看到孩子们通过夏令营的课程,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收获了欣慰和感动。在支教、调研和与校友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片红土地的淳朴和期待,体会了什么是实践出真知,也认识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求是思源”二期班长,2013级统计学院本科生杨昆同学如是说。来自环境学院的邓思梦同学还表示,“求是思源”的暑期活动不仅使我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与来自不同学院、来自全国各地小伙伴们的友谊,这令我十分珍惜,十分感动。“求是思源”团队为期半个多月的暑期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助人自助、饮水思源的种子已经在每个学员的心中生根发芽。“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思源人永远牢记这样的信念,将继续把爱的火种播撒向祖国各地。奉献、成长,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