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2点,“达人来啦”系列分享交流会第三场——“实践专场”于明法103活动室举行。本次分享会特邀三位“实践达人”,结合他们在社会实践、学生工作、志愿服务中的亲身经历,围绕实践领域如何选择、实践与学习怎样平衡,实践中挫折的应对之道等话题为在场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新闻学院的杨紫童同学担任本期特约主持。
首先分享经验的是2014年我校“毕业十星”之“实践之星”、公共管理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郭栋。本科期间,他参加过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调研、校院组织的学术实践、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项目二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改委城镇化调研成果一等奖、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校创新杯一等奖、校社会实践最佳团队及杰出个人等一系列荣誉;同时,修读管理、经济双学位并取得优异成绩,学习成绩综评年级第一,是2013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郭栋将自己的实践理念阐释为“有爱、有趣、有担当”,强调实践活动的三个层次,即完成目标、结交朋友、走进社会。他回顾了自己在农村调研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分享了他对农村问题的思考,认为大学生应该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多探访基层,深入农村,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实践者。同时他也指出,实践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或繁琐枯燥或困难重重,但这些都是为了完成更高目标而必须打下的基础,是每一个参与实践的人应当用心做好的。
随后,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本科生,已保送哲学院读研的张博闻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心得。张博闻历任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学生党建骨干示范培训班班长、明德思源领袖生培养计划第五期班长、高礼英才俱乐部副主席,“RUC思享”微信公益平台创始人,现为我校首期学工系统学生骨干培养计划首期成员,留校工作期间拟任商学院团委副书记。
在“如何高效率的管理时间”这一问题上,张博闻提供了他的实用技巧——将所有的事情根据重要性与紧急程度分为四类,并举出实例告诉大家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先后顺序,按照这个顺序管理时间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张博闻表示,学生工作已经成为了他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他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与宣传文字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工作带给他最多的是服务意识的培养。在“工作领域的取舍”问题上,他建议同学们在做学生工作或者参加各种社团时可以多多尝试不同风格和类型,找到自己兴趣点的所在,最后着重发展一两个部门,从而锻炼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能力。
最后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的是2014年度“毕业十星”之“志愿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杜康妮。她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参加过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9届北京园博会、第18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2013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我校7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第三届感动人大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等大型志愿活动的服务。
杜康妮对青年志愿者的理解是“一群人,很年轻,很健康,很青春,为社会做一些有帮助的事情”,这也是她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初衷。谈到四年来的志愿者之路,她认为从执行者向组织者的角色转变提升了她与人沟通与协调能力,而在志愿活动克服困难和挑战的过程,更是值得我们日后细细品味的收获。随后,杜康妮强调,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快乐的校园里,但是应该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艰辛之中,他们是需要我们去帮助的。最后,她鼓励大家一定要勇敢接受挑战,因为一个人只有经过无数次勇敢的尝试之后才可能走向成功。
在观众互动环节,三位“实践达人”就如何对实践活动、学生工作及志愿服务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何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经验上的沟通与分享。达人们的现身说法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到了自己身边的实践榜样,也更加让同学们明白,实践正是大学生关注社会,服务人民,寻找自身与社会最佳契合点的重要途径。
“达人来啦”系列专场活动由学生工作部朋辈学业发展中心主办、法学院分团委协办、学生工作通讯社承办。为保证覆盖面更广,更好地满足不能来到活动现场的同学们的学习需求,本次活动全程录制视频,并将在制作完成后挂在“新生入学导航网”和“乐学网”上供同学们观看。至此,本年度的“达人来啦”系列主题经验分享会活动就告一段落。三期的访谈就大学生活中的学习、学术、实践活动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大家展现了各位达人的风采。希望本年度的“达人来啦”系列活动将帮助每一个对大学生活满怀期待与迷茫的同学,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大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