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读史读经典”项目发布的二十本精读史学书目,中国人民大学通史断代史系列导读讲座,分别就《史记》、《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国与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国的兴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史学名著开展了本学期最后六场精彩讲座,现已圆满落幕。“读史读经典”项目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中的关键环节,担负着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厚重”之才的重要使命。
5月25日晚,张忠炜老师为同学们解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张老师首先介绍了司马迁其人及《史记》的基本情况,明确指出了《史记》在中国史学界的开创性地位。张老师还着重介绍了此书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从《史记》的内容看来,司马迁无不显示着他不同于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在政治理念和对商业的态度上,有别人不可企及之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老师建议财经方面的学生可以多阅读此部分,多思考。《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传记、小说、戏曲等方方面面。张老师最后为大家推荐了一些重点阅读章节和扩展阅读书目,并引导同学以古人看古人,多角度评判,以真正明白一本书的价值。
历史学院王皖强教授剖析《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5月27日,讲座伊始,王皖强教授提出非殖民化浪潮是亨廷顿写作此书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他代表了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确立政府权威,进而影响亚非拉国家的一种普遍心态。随后王老师指出亨廷顿的思想影响深受汤因比文化形态学说和福山“历史终结”理论的影响,不同的是,他推崇文化多元并强调各种文明之间的平等。紧接着,王老师指出了此书政策导向性过强,对于现实问题解释无力等不足之处。最后王老师提到,在某种程度上,文明冲突范式反映全球化时代的均等化和同一化,人类文明中相对强势的文化符号对弱势文化带来冲击。文化有回避冲击的本能,那就是文化的硬核。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座同学们更深刻理解了“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月29日,李教授首先结合费正清的个人成长和学术经历给青年学子的学术选择和个人成功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费正清多次往返中国的经历引出本书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随后,李教授从旧秩序与旧传统、近代中国革命进程、美国早期对华政策和新时期的中国等方面对本书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此外,李教授还特意介绍了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指出该模式是对中国文明包容性的消极性解读,提醒同学们应当注意中国过去10到20年的变化与该模式的相似之处。在本书讲解最后,李教授从学术成就、思想地位、研究方法、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费正清其人其书,并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提出“人类只有加深心理文化上的相互了解,才能消除隔阂,共同发展。今天,中美之间更应如此。”
6月3日,萧凌波老师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的个人经历和学术背景为开端,引入了本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什么近代科学只起源于西方世界呢?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二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产生,中国为什么落后?紧接着,萧老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及《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并依次讲述了李约瑟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佛教等的态度与看法,并提出自己对李约瑟这种看法的评价。随后,萧老师介绍了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探讨,解释了李约瑟难题的由来与争论。讲座最后的现场互动问答,萧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6月4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金灿荣教授以这句话作为自己讲座的开始,以此希望各位同学读史鉴今,勤学思勉。金老师主要是根据自己刚从美国交流回来的一些最新成果,以《大国的兴衰》为思考主线,依照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为大家解读中美关系问题。金教授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的中美关系史。紧接着对当代的中美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现今的中美关系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信任不足,但总体可控,既合作又对抗。大体而言,可以分为挑战与机遇两个方面。展望未来,金老师始终认为中美能够如往昔欧洲国家一样,实现以功能型伙伴关系的方式和平共处。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最后,金老师还就中美南海问题、美国大选问题等与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
6月5日,历史学院黄兴涛教授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进行导读。黄老师将这本著作定义为“超越政治(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史范式,建构以近代化或现代化为主题,以社会史为基盘和底座,融合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为内容的新型通史”。黄老师着重为我们解读了“新陈代谢”的含义。该书作者陈旭麓认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的过程,是从一个静态的、凝固的、停滞的社会向动态的、动态的、飞速发展的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过程。“这个社会的变迁过程表现为新陈代谢”。然后黄老师通过书中的具体章节——第十一章“庚子和辛丑”与第十八章“山重水复”给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最后,黄兴涛老师评价此书道:此书语言生动,议论精彩,但是读来又非常有概括力、表现力、思辨力;而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变”和“变”的观念自觉,体现了史家思维中的辩证,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