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闭幕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热议青年时代使命。“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于2017年11月22日下午举行“传承与开拓:新时代的青年责任”主题论坛,结合十九大精神学习和暑期实践成果分享,共同研讨身为人大青年,应该如何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开拓进取,奋进在时代前列,“扬帆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担当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永庚公益基金执行负责人王灿女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志成、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邓晖、校友会副秘书长耿希继、校友会联络服务部主任孟繁颖、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思想教育科科长金添和商学院分团委书记袁世琨等各期项目指导教师代表出席活动。本次分享会还特邀活动主旨演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杨子强。“求是思源”各期辅导员、各期学员以及部分2017级新生参加活动。
“求是思源”项目为期三年,分别以“关爱和社会责任”、“创新与社会发展”、“沟通和全球视野”为主题组织学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员在参与、学习、体验、服务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通过深入的调研实践,同学们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时候,对报告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求是思源”五期学员代表吴爱旌就其暑期赴重庆市城口县支教调研过程中的感悟进行了分享。她提到,城口之行让她看到,即便是在直辖市重庆也依然有发展滞后的地方,这让她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认为面临这样的情况,当代青年应该勇敢、积极地承担责任,用踏实与努力“让情怀落地”。
“求是思源”四期学员代表车宗凯分享了四期“思源人”在“珠三角”调研行程中的收获和思考。他以“年轻”、“多元”、“创新”为关键词,结合六个小组的调研实例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南方奇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相信这次调研让四期思源人更加意识到了时代的呼唤与要求,更加坚定地相信:未来可期。
“求是思源”三期学员代表徐贵荣分享了在美国参访调研行程中的感悟。他从朱伟人先生和尹集成先生在美国国际领导力培养课程开幕式上的讲话谈起,分享了在美国期间的一系列参访、会议、座谈、展示的经历和感受。他谈到,担当和责任的意识是跨国界的,但是它的内容却各有不同。作为中国青年,人大青年,我们要用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去做新时代的开拓者,扛起“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责任一起去绘就“中国梦”的美好生活蓝图。
“求是思源”主题论坛伊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杨子强以“站在新时代的第一排”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关于“新时代的青年责任”的思考。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像传统木工中的“榫卯”一样,在喧嚣中“凹得进去”,在需要时“凸得出来”,并因为心中有温度、有关怀,而历经时间的洗礼成为被历史铭记的“万年牢”。
随后,五期学员王亨鑫以“追光者”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关于“责任”与“信仰”的想法。他以支教过程中一个学生的故事为切入口,以曾经的“偶像”芮成钢为参照,认为当代青年不应该成为功利的奴仆,而应该怀揣最开始的善良与志向,既凭微薄之力承担责任,又以坚定信仰立成脊梁。
五期学员童思艺以“打开一扇窗”为题,与教育视角出发,与大家分享她在支教过程中的反思。她在支教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孩子们不仅缺书,更缺正确的引导。她认为,作为青年,我们能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扇窗,更重要的是打开这扇窗的方法。面对新时代,除了坚定的信念以外,当代青年还需要注重方法,正确、高效地贡献青年力量。
三期学员董晨妍以“思源er教给我关于学习这件事”为题,从学习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观点。她结合三年来在思源团队里的所思所想,认为当代青年担当自己的责任要有能力,只有更多地提升自己的本领,应当“不止于合格”“不止于专业”“不止于模仿”,有了过硬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
四期学员常伶颖以“‘新时代’与‘新青年’: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她关于时代、国家与青年的思考。她讲述了也门撤侨事件和百年前《新青年》带给自己的触动,也分享了她与同伴参与志愿服务帮助煎饼摊主人完成转型发展的故事,并以此告诉大家: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这个时代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期学员李嘉贝以“一个新闻人的中国梦”为题,结合十九大精神、自身的专业与经历展开了阐述。她认为青年人最强大的背景就是祖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应当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梦想、命运都与背后的国家紧密相连。
四期学员叶青以“不忘初心,勇担责任” 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她关于何谓青年责任的一些想法。她结合暑假调研的经历,认为“青年责任”并不抽象,也并不宏大,它深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所处环境的关心,对身边之人的体贴中。
五期指导教师耿希继老师对论坛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思源计划的特色之一便是让学员由西部到东部,再到海外,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通过今天的分享,他认为学员们的确在思源的活动中得到了成长,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继续坚持,继续发扬“受助、自助、助人”的精神。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永庚公益基金执行负责人王灿女士发表总结讲话。她表达了对见证六年来“求是思源”项目成长的欣喜,并向“求是思源”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期望。她在讲话中提到,思源项目的一切设计都与领导力的培养有关。从西部的讲台,到东部实践,再到海外参访,她很高兴地看到“求是思源”学员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同时,她也强调,每一次成功的实践的背后,都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心血,学员们在成长的同时也要懂得感恩。最后,她提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其实就是当下的青年,项目发起人朱伟人先生和她都相信中国的未来在青年手里,最伟大的中国梦也将由青年实现。
在这次分享会上,各期思源学员交流了自己在暑期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也在新时代青年责任的问题上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相信所有“思源人”都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担起那份应当的责任,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做到饮水思源,回馈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永庚公益基金于2012 年11 月起合作设立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该项目是永庚公益基金光华思源工程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六所高校开展的学生培养计划之一,也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路线图十六个重点项目中“先进性与领导力训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