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标签

我校“读史读经典”精读书目系列讲座第八至十四讲精彩回顾

发布日期:2015-06-12    

围绕“读史读经典”项目发布的二十本精读史学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在5月份继续开展精读书目导读讲座,分别就《历史的挂念》、《美术、神话与祭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罗马史》、《乡土中国》、《旧制度与大革命》、《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开展了七场精彩讲座,帮助同学们品悟历史、研读经典。“读史读经典”项目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中的关键环节,担负着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厚重”之才的重要使命。

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姜萌导读《历史的观念》

5月4日,姜萌老师在《历史的观念》讲座中开篇提出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读史与研史的区别、怎样理解读史的目的在于获得智慧、如何读懂一本历史书”等四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引出对《历史的观念》一书的解释。知人方能论其学,姜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柯林伍德其人。然后着重为我们解读本书的核心观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并指出作为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发现并记述历史现象,而是其发现并识别事件中的思想。从作者到著作的影响,姜萌老师为我们完整地解读了《历史的观念》一书,使同学们对阅读历史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热情。

历史学院李梅田教授解读《美术、神话与祭祀》

5月6日,李梅田教授另辟新径,不讲书的内容,而重点讲述书的结构,认为《美术、神话与祭祀》全书分为政治结构、社会分层、维护政治体系的方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四部分。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到中国早期城市的典型形态;从张光直先生的学术与生平,到聚落城邑的变迁;从中国古代上三代的历史,到夏商周社会的“‘巫’与‘礼’”……李梅田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在李老师的讲述中,原本因抽象而略显枯燥的考古学似乎被赋予了生命,虽不足以道尽“美术、神话与祭祀”这个宏大话题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但为到场的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宽广世界的大门。

历史学院王大庆老师评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5月8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讲座伊始,王大庆老师便为我们钩沉出关于修昔底德的信息,然后着重从书名、内容、撰述原则、特点以及评价和影响五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这本书。王老师指出,修昔底德是以“人性的相似或不变”的中心思想表达出“史可为鉴”的观点,所以求真的科学著史态度称为此书编纂的首要原则。然而时至今日,对于此书此人的争议颇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历史”,还是“哲学”?是“历史”,还是“戏剧”?是“历史”,还是“修辞学”?是“如实直书”,还是“理性建构”?等等。这些质问也加深了我们对此书此人的认识。正如王老师所讲:“一切历史都是构建,但这与我们追求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不矛盾。若是只有史料的堆积而无洞见解读,那也不会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

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回望《罗马史》

5月12日,徐晓旭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特奥多尔·蒙森的生平、知识背景以及政治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罗马史》一书中一些观点的由来。可以说,自身的坚实基础和难得的学术环境,造就了蒙森的成就。为引导同学们深入阅读《罗马史》,徐老师结合蒙森的一些写作方法,介绍了《罗马史》各卷,并重点从五个方面解读了本书涉及的基本问题。一是民族国家统一的叙事。二是古史研究:传说与语言。三是罗马帝国主义“防御的帝国主义”,对罗马扩张的研究有奠基意义;四是平民、贵族与罗马共和国。五是凯撒。徐老师指出,蒙森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史学家,他对于东西方仍有着对立思维,认为西方是自由民主,而东方则蒙昧无知,但扎实的学术基础、广博的学识以及认真努力的态度等等值得大家广为借鉴。

历史学院夏明方教授带你走进《乡土中国》

5月13日,夏明方教授开场便指出《乡土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属性更多于历史学属性,但仍然是历史学的重要经典。随后,夏老师即以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结合《乡土中国》的阅读,向同学们介绍了读书的步骤,即“穿越”—“浸没”—“设身处地”。关于本书,夏老师的导读主要从为什么写这本书、如何写这本书、全书的内容、写书的意义和价值、对今日的教益以及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强调了费孝通在全书中所运用的两种形式,即静态的中西对比以及动态的社会变迁。夏老师最后指出,本书绝不是象牙塔中的著作,而是费孝通先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对中国乡土的深入探讨。

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5月20日,周教授先为我们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指出托克维尔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解释大革命的深刻原因,以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叙述史实。接着周老师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她将此书对当代的启示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旧制度产生了大革命;二是民主革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三是托克维尔最早采用了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制度的方法来研究美、法、英的民主化进程;四是自由和民主的政治情怀;五是民族性决定革命特点。最后,周教授题词留念,寄语各位同学——“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超越历史”。

历史学院刘后滨教授导读《资治通鉴》

5月22日,刘后滨教授从《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资治通鉴》的三个层次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刘老师首先明确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著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然后引用苏轼、欧阳修以及司马光本人的话,肯定了司马光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修养。紧接着,刘老师着重讲述了阅读本书的三个层次—文本、事件、真相。刘老师指出,文本阅读是一种表层阅读,未多体悟,是一种笨读书;事件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考证,还原一个前后相连的事件。真相的阅读是真正的聪明者的阅读,微言大义,详略得当的叙事中包含的思想都需要积年累月的领悟。讲座结束后,刘老师嘉宾留言簿上留言:“阅读文本,还原事件,探究真相”。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Copyright © 2018-2022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人民武装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知行F楼6层

邮编:100872      联系电话:010-62513855     电子邮箱:xsc@ruc.edu.cn

  • 官方微信